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文明破晓 > 第815章 帝国存亡(三)

第815章 帝国存亡(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其重工业依旧没办法支撑这样的1支苏联红军。而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本人虽然很适合当军校校长,却不适合负责苏联红军建设的具体工作。在给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施展手脚的那几年中,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先按照他的军事设想去打造1支没有新装备的红军,让红军部队等装备。这种做法直接搞出来1支不接地气的红军。根据苏共中央调查,当时的红军基层甚至没学过如何挖掘现代化防御体系的战壕。这才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给撸掉了。

基洛夫说的“保守力量反扑”,指的是之后撸了朱可夫上将的那次。其实斯大林知道朱可夫很大程度上属于替人背锅,因为当时斯大林所期待的是苏联红军能够对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合理的总结整理,保留其优秀的部分。同时,针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缺点进行弥补。结果苏共传统的运动式办事,成了先打倒图哈切夫斯基,先彻底否定图哈切夫斯基的所有工作内容。为了阻止这样的砸锅行为,斯大林才出手再次整顿。

经过相对平和的思考,斯大林觉得心情不错。有基洛夫这样出色的同志当作副手,斯大林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在这样情绪的驱动下,斯大林问道:“基洛夫,何锐向我们提出准备与德国开战的准备。你认为何锐是出于何种原因?”

基洛夫听到斯大林要他分析何锐,只觉得心头仿佛被压上1座大山。在过去20年中,由于中苏关系,尤其是中苏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基洛夫也越来越希望能够搞明白何锐,从而能预判中国的战略决定与政策制定。在研究何锐的过程中,基洛夫从1开始的莫名其妙,到后来的大为反对,再到觉得有些能用何锐提出的理论去解释何锐的决定。到现在的自叹不如。虽然从来不敢说,但基洛夫的确认为苏共里面无人能够达到何锐的水平。

从何锐过往的各种决定来分析,可以认为何锐是个资产阶级改良派,至少也是1个社会主义革命派中的走资派。但是何锐的决定与苏联各种政策不同,苏联的政策是为了建成1个确定的目标,譬如,1941年,苏联的钢产量达到1840万吨。苏联就会为了完成1840万吨的钢产量进行产业的计划与调拨。

何锐也搞5年计划,何锐的5年计划中也有硬性规定,但是整体来说,何锐掌握的是变化的方向,何锐的政策是将中国的资源投入到某个方向中去,让国家在这个方向上快速发展是何锐的治国手段。

将中苏两国进行比较,斯大林建成了1座座水库,水库里面就是有计划中的那么多水,以供国家使用。何锐则掌握了1条不断变化的河流,用这条河流里面的水满足国家的需求。斯大林的铁腕是操控国家完成目标,何锐的铁腕是让国家在何锐规定的方向内运行。

从两种治国模式的难度,以及中苏两国建设成就来看,基洛夫认为中国明显更成功,何锐明显更优秀。

这并不是说何锐本人比斯大林更聪明,或者中华文明党比苏共更能干。而是掌握发展方向,需要对发展过程有着清晰理论指导,以及精准的判断。更直白的说,何锐在掌握河流之前,必须对这条河流有着明确的认知。虽然基洛夫并不知道何锐政府是怎么做到这点的,但是从结果来看,何锐政府到现在为止的成就令他钦佩。

基洛夫知道自己不如何锐,心中的压力很快就被卸下。他按照自己对何锐的理解分析道:“总书记。何锐提出的建议,1定对中国最有利。而且何锐肯定知道,苏联1定会做出对苏联最有利的决定。所以何锐必然对苏联是否接受这个建议都做出了判断。如果苏联接受中国的建议,采取防御模式,我们的确有很大可能击败德国的进攻。如果苏联不接受中国的建议,如果遭到德国的进攻,我们也不会对中国抱有不满。”

斯大林的目光明亮起来,他又拿起烟斗,开始往里面装烟丝。基洛夫知道斯大林唯1的爱好就是这口烟,所以斯大林唯1关注自己生活用品就是烟斗与烟丝。至于吃穿用住,斯大林的水平与普通苏联人民没啥差别。甚至还有点不如。至少普通苏联人民的卧室可比斯大林常年居住的办公室舒服1些。

基洛夫暂时停下讲述,斯大林装烟丝的时候也得以思考。他从基洛夫的讲述中听出了基洛夫认为的重点,那就是“中国认为德国1定会进攻苏联”。这个判断已经解释了之前斯大林的1些疑问,比如,德国现在就苏联入侵伊朗的可能性向苏联提出严重关切。

中国与德国相隔万里,中国看苏德战争的立场肯定和苏联不1样。苏联对苏德战争患得患失,中国只会关心是否爆发苏德战争。这么1想的话,美国这次派遣总统特别顾问霍普金斯来莫斯科,也是想确定苏联会不会主动想办法化解苏德战争。

从中美两国的视角来看,他们都认为苏德两国之间的战争风险极高,苏德双方都有进行战争的意图。而中美两国各自的利益不同,出于两国不同的国家利益需求,中美两国都不希望爆发苏德战争。

中国不希望爆发苏德战争,是不希望为苏德战争而消耗本国的力量。美国不希望爆发苏德战争,是不希望苏德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