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文明破晓 > 第311章 根本分歧(一)

第311章 根本分歧(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差距大多源于日本与欧洲工业实力的差距。

作为日军的敌人,东北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毫不逊色于日军。尤其是组织50万军队连续撤退400英里(大约640公里)的军事行动,其组织力相较日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北政府在10年内建成了指挥50万现代军队顺利撤退的指挥体系,这样的变化令人震惊与不安。根据到现在为止的战争局面判断,日军并未找出战争东北军的手段。而东北军也很可能暂时不具备充分发挥自己战斗力的最佳途径。

即便当下战争还没结束,我依旧建议,对东北战争实力有帮助的物资进行贸易控制。这样才能使得均势局面能够得到更长久的维持……”

写完报告,詹姆斯少将觉得终于完成了1件事情,心情却没有因此而轻松。远东战争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完全超出想象之外,即便英国派遣50万大军到远东,也未必能打得更好。不管英国是否承认,远东地区已经完全脱离了英国的直接控制。甚至……,英国军事力量为了能够在远东继续存在,必须竭尽所能的寻求与远东地区的力量寻求和合作与妥协才行。

这样的认知让詹姆斯少将觉得非常不开心。

不开心的并非只有詹姆斯少将,在天津,《东北日报》的天津站的主任莫杨正在召开记者招待会。

台下记者本以为会有什么大消息,全都屏息凝神的听,十几秒后就明白过来,原来《东北日报》要再刊登新闻,重申东北政府对捐款捐物的政策,并且提醒民众,任何打着东北政府旗号捐款捐物的人和组织都是骗子。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此时的再次提醒也让记者们不禁莞尔。

等莫杨宣布完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记者们纷纷提问。记者们都知道以莫杨这样的老记者出身,肯定不会吐露任何军事机密。而且莫杨本人应该也不知道那些真正的军事机密。便从其他方向旁敲侧击,想多打听出些消息。

不管他们怎么问,最终得到的消息还是官方内容。终于,有位与北洋相当亲近的记者提出了1个问题,“莫主任,现在日本报纸上的消息说,东北军被日军击退了1千多里,这消息的可信度有多少?”

记者中发出了1阵叹息声。这消息并非是秘密的,而是公开的。却没有其他记者敢如此‘直率’的问出来。尤其是根据东北军先公布的战报,东北军的确从平壤防线后撤了上千公里,哪怕是对东北军最有信心的记者,也只能认为‘东北军蓄势待发’,却也没办法认为这次后撤是1次胜仗。

所以记者中片刻就安静下来,大家都盯着莫杨,想看看莫杨会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莫杨神色不变,依旧从容镇定,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其实莫杨心里面是有些不快的,却不强烈。如果可以的话,莫杨是想再等1段时间再提及这些内容,既然有人这么直白的问,此时也可以回答。

整理好心情,莫杨脸上浮现出很职业化的微笑,“日本报纸是写给日本人看的,向我们求证这些消息是否可信,还不如去找日本人求证。毕竟那是日本报纸写的么。”

记者们听莫杨语气轻松这么回答,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位提问的记者神色中有些尴尬,他亲近北洋,自然不待见东北政府。此时这么问,的确有点不安好心。便是如此,记者也不是汉奸,至少他认为自己不是。自然不可能表示自己认同日本报纸的报道。

就在这尴尬之中,莫杨收起笑容,“我认为不同同仁是将东北政府与日本政府的报道比照看过。日本报纸不可能1句真话都没有,我们进行比对双方报道,就能分析出不少内容。而这些分析,自然要看各位同仁自己的看法喽。”

听到这话,记者们再次提出了请求,想听听莫杨是如何分析战报。然而莫杨怎么会上当,即便莫杨再强调自己的分析并非是东北军的作战意图,只要别人看到‘东北日报莫杨’的名字,就会觉得肯定有官方成分在里头。

面对神色急切的记者们,莫杨礼貌的答道:“诸位,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告辞了。”

莫杨害怕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战况分析上,有些人就不怕。位于长津湖防线司令部内的徐乘风、程若凡、胡秀山3人甚至为了向总司令部提交何种战况分析与行动安排专门开了会。

程若凡主动说道:“等日军赶到防线前,立足未稳的时候,我建议部队主动进攻。”

徐乘风与胡秀山用明亮的目光看向程若凡,徐乘风问道:“接下来呢?”

程若凡已经将战役整体安排全都考虑过,当即答道:“如果日军被我们击退,我军进展达到50公里,就收兵。如果在50公里内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我们就撤下来。不管是哪1种情况,我们接下来都从第2道防线撤过鸭绿江,回到东北境内。”

胡秀山难得的微微点头。徐乘风没有质疑,只是提出了疑问:“这么安排的理由呢?”

面对徐乘风的追问,程若凡马上给出了回答:“我们必须掌握战役主动权。日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