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生多魔幻 > 赠匾额高下立显 出偏差路线走歪

赠匾额高下立显 出偏差路线走歪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暴雨过后,田野上都散发着泥土的香气。周围的花草上面都乘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颗晶莹的钻石。

徐继绩蹓着马,遥看山角山,松奇石怪、叠嶂层岚。他赞不绝口,“好山好水好地方!”圻冬县尹县长逮住时机,力邀徐继绩浏览山角山主峰。

徐继绩随口一说:“山角山,横跨圻冬、蕲水两地,方园60平方公里,大小山峰近30座,太大了。”

尹县长接过话茬,献殷勤地说:“山角山主峰海拔1200米,是鄂东地区名山之一,以其古、奇、特、丽名闻遐迩。不看,太可惜了”

“好!”徐继绩见尹县长如此热情,不愿拂人面子,就随意选了一个点,“山脚下,有个达城庙,我们就去哪里看看。”

徐继绩及独立一师师长张正罕等将校军官在县长引导下,直奔达城庙。

雨后晴天,蓝天飘着白云,空气格外新鲜。徐继绩骑在高头大马上,心情也是格外地好,他泛泛而谈之时,注意到远处的达城庙,“今天是什么日子,到处都是人?”

“啊!”尹县长想起来了:“今天我们正巧赶上了庙会日。”

“庙会日。”徐继绩饶有兴趣地问。“这里面肯定有故事?你讲讲。”

尹县长就讲开了:“达城庙会起源于明代,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当过和尚,并得到寺庙的大力帮助,一统天下后,大兴庙宇,达城庙也由陈一讽捐资扩建,从那时起将‘二令公’陈季常的生日农历九月初一定为庙会日,一年一度。”

只见达城庙香火缭绕,商贾云集,善男信女风涌云集,接踵摩肩,人头掺动。又有黄梅的黄梅戏剧团正在台上演出,丝竹之音充盈混杂着叫卖声、说笑声,鞭炮声,锣鼓声,喇叭声响成一片,好一片繁荣的景象。

徐继绩一行刚露头,人群顿时混乱起来,避而躲之。他立即让卫队退到远处,一行下马徒步到达城庙,在达城庙主持的引导下,边参观边听主持的介绍道:“大乘禅寺,俗称达城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因地而名,经明、清两朝增修扩建,为鄂东十大名刹之一。”

徐继绩听尹县长说过这庙供奉的主神是二令公,他的神像呢?主持看出了徐继绩的疑惑,连忙说:“主神二令公在正殿出门左上角里神龛里供着呢,你看见那——。”主神指着前方,果然哪里烧香问卦者是水泄不通。

徐继绩恍然大悟:这也算是达城庙独有的特色呢?主神竟然没有坐着主位享受香火。一问,原来二令公是被北宋末年毛察院毛道昌从洞庭湖君山寺请回来供奉的,据说当时达城庙大大小小的神已归位,这二令公请回来,只能委屈一下,暂置一旁,没想到一放就是逾千年。

徐继绩又问道:“二令公何许人也?”

主持答曰:“二令公,陈慥,字季常,系太常少卿、工部侍郎陈希亮的四子。据东坡先生的《方山子传》,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放荡不羁,长大后,发愤读书,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始终不得所愿。晚年隐居于今麻城歧亭,元丰十年(公元1080年)十二月,苏轼贬官黄州,次年赴任,途经歧亭,季常闻之,白马青衣来迎至二十五里外,‘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一俯一仰间,颇值得玩味。两人相处五日,形影不离。苏轼在黄州生活的四年多时间里曾三次到歧亭看望季常,季常也七次往黄州拜访苏子,二人往来甚密。元丰七年四月,东坡离开黄州改任汝州,朋友们纷纷前来相送,‘送者皆止大冶县磁湖,而季常独至九江’,二人友谊可见一斑。‘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追求仕途,不得,竟遁于光、黄间。可他父亲陈公弼怎么着也官居工部侍郎呀,相当于工程部副部长,官居四品,不小呢!季常却舍弃壮丽的园宅,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庵居蔬食,四壁萧然,妻子儿女奴仆们都能怡然自得,多么奇异的一个人呵。东坡的巨笔让人记住了不朽的异士季常,更让人津津乐道会心一笑的,恐怕是东坡笔下另一个形象的季常了。‘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亦因此而来。季常的妻室柳氏脾气和醋劲一般大,有一次宴店,东坡亦在座,柳氏用木棍大敲板壁大叫大闹,把吓人都吓得四散逃走。东坡就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寄吴德仁并陈季常作》。自此之后,惧内就有了一个雅名--季常之癖。苏子离开黄州后,季常‘闭门谢众客’,不久,只身前往洞庭湖落发为僧,潜心修炼,终于得道成仙。毛道昌从洞庭湖带回金身供奉于达城庙至今。”

徐继绩一时兴起,向二令公求生路送的匾额是“诲我三军”。

主持手捧徐继绩送的匾额,想起自己收藏的另一块匾额,尹县长多次催缴,此时也许是个机会,他得出奇招,冒个险,借力突围,紧锁的眉头也就舒展开了,说:“军座,有一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请说!”

“您的对手徐子敬也送了我一幅匾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