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大秦:开局被始皇听见心声 > 第24章 名声

第24章 名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扶苏是第三天才抽空回咸阳宫见林舒的,见到又长高三分的扶苏,林舒心情顿时不美了。

心情不美归不美,正事还得要说。

“我想让你以秦国公子的身份联系诸子百家,告诉他们,你有一桩生意,不知道他们感不感兴趣。”

扶苏面露疑惑:“老师,这是为何?”

用自己公子身份一点都没问题,只不过老师口中的生意是?

“印刷工厂的雕版印刷研究的如何了?”林舒没有回答,转过话题问起扶苏。

扶苏正色道:“工厂之前自己烧制的陶泥模板质量不是很好,印制过程中字迹模糊,模板也极易开裂,前日苏找过相里勤钜子,在他那儿用铁铸造一批模板,还没烧制出来。”

林舒了解印刷工厂的大概情况,将官学的事情详细的和扶苏说了说。

作为一位从小接受儒家学派教导的学生,扶苏对于林舒普及教育,有教无类,天下大同的建议表示肯定。

而且经过林舒大半年离经叛道思想的洗礼,扶苏丝毫不觉得将他们孩子扣在咸阳为质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对的,没有变成那个一心认死理,甘愿赴死的公子扶苏。

“各个学派自己手里珍藏的书籍数量很庞大,不亚于石渠阁里的,所以我们得让他们自己心甘情愿的献出来。”

扶苏点头听着林舒的话,满眼都是对林舒的崇拜。

“你以公子的身份去拜访,问他们想不想天下闻名,成为孔子,荀子,孟子那般圣人的存在,将自己的学派思想传扬天下。”

扶苏领会林舒做法的深意,腼腆一笑:“是,扶苏懂了,一定会好好完成老师的交代。”

林舒将杯中茶水饮尽,特别稳重(装*)的用手掸去衣袖上不存在的灰尘。

“老师对你很有信心,你拿着那些印刷相对完整的实验品一起去。”

扶苏弯腰拱手:“好的,老师。”

等送走扶苏后,林舒躺在榻上,翘着二郎腿,哼着小调,脑子里盘点着还有哪些事情没做完。

咸阳城外,几十架马车在驰道上缓慢行驶,长长的队伍引起了不少人的打量,瞧见马车旁的士兵后又极速收回自己的目光,不敢多看。

随行押送的士兵都是满脸喜色,要是搁以前,早就恶狠狠的驱散百姓了,但是今天心情好,再加上上面早就有命令传下来,以后不可对百姓进行骚扰,恐吓,威胁,违者重罚。

所以他们只管运送车上的粮食,其他的只要百姓不冲撞车驾,也就随他们去了,看看又不掉块肉。

直到车马进入咸阳宫,百姓才逐渐散开。

一路上总有几个胆大的,与几个士兵搭上话,在上峰的示意下,传出些许消息。

然后一传二,二传四,整个咸阳的百姓都知道车上装的是什么了。

粮食!

那几十车运送的全是今年咸阳周边郡县缴纳的赋税!

他们都是用朝廷最新生产的曲辕犁,耧车耕种的,朝廷还派专人教授他们育种,沤肥,留种,产量比以往提高了三成。

百姓开始沸腾,民以食为天,在任何一个朝代,粮食都是和国本相挂钩的,可见粮食的重要性。

明朝万历年间,土豆传入中国,可惜没有得到重视。直到乾隆中期,土豆得到了广泛种植,有了粮食,人口极速扩张。从乾隆六年的1.4亿直线上升,到道光三十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4.3亿。短短的100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数倍,但同期中国耕地面积仅增加了不足 26%。土豆助推了古代中国的最后一个人口“盛世”。

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当时全年的粮食总产量仅有一亿多吨,人均才200公斤。经过无数的先辈刻苦奋斗,袁老,李必湖先生,邓华凤先生等人攻克杂交技术,实验培育一代代粮种,才有中国人骄傲的说一句,我们吃得到饱饭。

2016年华南双季稻验收实现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2018年,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一项项数据都是无数人奋斗的见证,是所有中国人不饿肚子的底气。

可是,这些林舒都没有。

真是个悲伤的消息。

关于土豆的踪迹,西域商队目前没有消息,关于杂交水稻,林舒不懂,她也没有系统,能够直接得到后世的良种。

只能靠改进机械,发展畜力,来节省人力,她知道的所有关于沤肥,选种的方法全部都告诉了司空,剩下的她也无能为力,就让司空这个总管农事的去想办法。

消息传进咸阳宫,嬴政大喜,多了三成的粮食,秦国就可以养活更多的军队。

【才三成就这么高兴,要是找到土豆,知道亩产轻轻松松能达到一万斤,政哥不得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