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隆万盛世 > 465俞大猷为副

465俞大猷为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朔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发展到明朝中期开始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之所以会有此情形,自然少不得新建伯王守仁的影响。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中,其实就充分体现出他已经将儒、释、道三角融会贯通,是三教思想融合的产物。

王守仁生于明朝成化八年,死于嘉靖七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

自刑部主事起,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辰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阳明心学形成到传播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现今大明朝还远远达不到和流传数百年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地步。

虽然朝中不少官员自称阳明心学的传人,不过魏广德还是让人查过,其实王阳明收的入室弟子并不多,许多表示信奉心学之人或是看了杨守仁的着作,或是因为听了他的讲学才开始了解,学习心学的。

查到的这些东西,其实和后世魏广德知道的情况还是略有出入,最起码在后世不少人以为,心学形成之后很快就在大明广为传播,并和理学分庭抗礼其实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阳明心学的传播地域长期集中在南直隶、江西和浙江一带,据说在王阳明悟道的贵州也有一定的影响,或许是当地生员大多亲身听过王守仁讲学的缘故,阳明心学流传的核心地域其实是工商业与举业兴盛之地。

大明朝科举最牛逼的省份前三位是哪里?

自然就是南直隶、浙江和江西,心学传播范围也在这里,自然就给后世人以为,官员大多出自心学的印象,由此还产生错觉,心学在大明朝传播很厉害。

南直隶、浙江和江西本就是大明朝工商业发达之地,三地不管是地理上还是人员流动都极为紧密,王守仁本就是浙江余姚人,后又在江西为官的经历,让他的思想在这里快速传播自然不足为奇。

现今科举实行八股取士,极其控制人民思想。

而王守仁的心学如一股清流,注入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极其崇尚心学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反对程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强调理全在人心。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又因其做官事迹使人们崇尚,从而使心学传播开来。

先前说的徐阶徐阁老,魏广德倒是也听说过,他私下里承认学习过心学,而且从他曾经拜聂豹为师来看,聂豹和王守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是公开支持,学习心学的明朝官员之一,徐阶自称心学门人倒也算沾边。

可是,魏广德对于蓝道行也是心学门人这事儿,还是抱有一定怀疑的,不会是这老骗子自我包装出来忽悠人的吧。

别看心学影响力有限,可它传播的区域出高官啊,看点心学书籍,找上心学官员可就有话题了,再互相学习指教一番,交往就有了,进而相互传名。

对于蓝道行这样走江湖的,名气真的很重要。

王守仁的嫡传弟子只有冀元亨,王龙溪,钱德洪,徐爱等少数几人,追随者更多,有王艮,黄宗羲,刘宗周,朱舜水,王栋等,要去查蓝道行师承就有些难了。

就在这时,魏广德耳中就听到裕王的提问。

“善贷,你说蓝道长从山东跑到京城,还被人引荐入宫,会不会是徐阁老在背后安排的?”

对此,魏广德摇摇头,“很难说。”

他先前想那么多,其实也是有此怀疑。

朝廷百官对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这事儿其实不抵触,只是对他花朝廷本就不宽裕的钱财大搞修炼,大建道观很是反对。

别看明面上,皇帝修道观炼仙丹都是内廷出钱,可哪年皇帝不以内库捉襟见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