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求生记 > 第三百八十一章 国家意识

第三百八十一章 国家意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意力。

首先就是对“三纲五常”批驳,反正这个“君为臣纲”的源头也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后人妄自曲解而得,孔子只是说:“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后孟子又说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先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不尊重我,我就不尊重你。

孟子甚至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主有错我就说,说你几次你不听,那你就别干了!

当今朝堂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指当前教育)、“公其非是于学校”。

正当冷水滴入油锅中时,新一期《大明科技报》又报道了《明军收复东胜卫》的文章,同时兵部也收到了延绥副总兵张安的奏报,内府也收到了监军太监赵牧的捷报。

报纸上的文章主要描写,东胜之地的对大明的重要性,东胜卫城也称“黄城”,其东约30公里处的镇虏卫城称“黑城”,又东去30公里处的云川卫城称为“红城”,这些都是我大明太祖在北部相继建起的卫城。东胜卫物产丰富,其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东胜卫安则大明安也。

自章子俊东攻打胜卫后,京城就没有一日太平过,这一次把刚刚冒起来的“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论调搅动起来后,现在就这样被收复东胜卫的消息给浇灭了下去。朝堂上的人不知道是喜还是忧,是哭还是笑,被搞的一愣一愣地,怎么这样快就让大明最为头痛的河套给收复了?

东胜卫的收复,意味着偏头关的长城防线成为了后方要隘,极大减轻了太原的压力,兵部尚书马文升看到奏报后长长地舒了口气,随即拿起案头的笔起草一份奏章,让朝廷驻兵东胜卫。“东胜州废城西滨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关,北连大山、榆杨等口,中有赤儿山,东西坦平二百余里,其外连亘官山,实外寇出没必经之地,若屯军此城,则大同右卫、净水坪、偏头关、水泉堡四处营堡皆在其内,其内可以不劳戌守,非惟可以捍蔽太原,大同亦所以保障。延安绥德也,时不能用。”

朝堂上新一轮争议又开始了,以马文升为代表的知兵事派要求朝廷复设大宁府,再设大宁都司言道:“大宁“内徙于文皇(明成祖),非得已也。干戈初戢,障塞尚虚,爱弟之请难裁,征戍之劳在念。权宜移置,姑待后图。观其次鸣銮戍有‘灭残虏、守大宁’之谕,彼何尝遽割以资夷哉?犁庭甫定,榆木变兴(明成祖在北征蒙古返回时病逝于榆木川),雄谟莫究,遗憾可知。”马文升认为永乐皇帝放弃大宁只是“权宜移置,姑待后图”,如今机会来了,自从玉米、土豆、红薯大量种植后,朝廷也不缺粮,解决了当初废大宁内徙的主要原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