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求生记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明朝的鸡蛋

第二百五十四章 明朝的鸡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碎玉米下脚料,土豆皮等收集起来用作主食。六曰:每一个鸡舍不能超过五十只鸡,在一个鸡舍里面放养二只公鸡。七曰:鸡舍要在密林、灌木、水潭、水滩、芦苇边上,面积不能小,让鸡吃野食。八曰:剪鸡黄,鸡的背部下三分之一处有一个凸起的小黄点,如果母鸡不下蛋,就用剪掉这个小黄点,母鸡保证开始乖乖下蛋,每隔一个月剪一次。

除了自家养殖场外,鼓励每家每户多养鸡,鸭、牛、羊,这些全不收税。

为了能实现吃蛋自由,章子俊算是拼了,鸡蛋在吃食中的重要性无可比喻,先不说鸡蛋的营养价值,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日常生活中煎一个荷包蛋,把冷饭做个蛋炒饭,还能蒸个水鸡蛋,什么韭菜炒鸡蛋,番茄炒蛋,生活中没有了鸡蛋,还是生活吗?最重要是做蛋糕离不开鸡蛋,什么鸡蛋灌饼,鸡蛋蒸糕,鸡蛋面条,鸡蛋炒丝瓜,可以说,鸡蛋可以跟所有的食材搭配而食。可是在明朝为了吃个鸡蛋是多么地不容易,价格贵不说了,有的地方有银钱也买不到,最大的障碍就是流通,保质期不长,长途运输容易坏不说,还是易碎品,涝的涝死,旱的旱死,目前在榆林就是涝死,鸡蛋的价格在一纹钱一个,可是在山西太原就是八纹钱一个,运往京城十四纹钱一个。试想十四纹钱一个的鸡蛋,平常人家怎么吃的起,一个烧饼才一纹钱,等于要十四个烧饼才能换一个鸡蛋,妥妥地是有钱人家的奢侈品。

明朝有许多的商品差价非常大,特别是农产品,水产品,原因不言而喻,是因为流动不便造成了,除了少数的几样官营商品外,每个地方的物价都不同,在某一个地方,一个农作物产量高了,价格也就便宜了,有些果蔬直接烂在地里也没人要。这就是小农经济的常态现象,每一个地方上的商品出不了百里,有些不出十里。

自从章子俊开办了食品加工厂后,针对当地的果蔬,蛋肉集中进行了深加工后,就克服了这样的弊端,因为不管是每家每户,某一样农作物多收了也有一个去处,可以卖给平安镇上的食品加工厂而不会亏本。比如去年在河湾,萝卜大丰收,萝卜多到农户们每家在短期内没法自行消耗掉,怎么办?而有了养殖场,食品加工厂的平安镇就不一样了,最多的农产品也能快速消耗掉,被加工成了萝卜干后,装在小瓦罐中,密封后运往山西、河北出售。有盐水萝卜条、酸辣萝卜片、糖水萝卜丝等。把一纹钱五斤的新鲜萝卜,卖出了一小瓦罐五钱银子的商品。这就是“工业化”的威力啊。

可以说在河湾,榆林不管是什么,特别是农产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后,就能卖出好价钱,要说这些明朝人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奥妙,而是小农经济市场束缚了想象,一个大户人家中,追求的是小而全,没有大市场的观念,只要能满足自家的需求就足够了。

大户人家的大,不是房舍有多少间,占地有多少亩,后花园有多大,还有许多的山庄农庄,庄外的田地,在这些地方就是专门为一大家子或是一个大族群提供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设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