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三百七十二章 郭破奴偷袭!大意了,没有闪(下)

第三百七十二章 郭破奴偷袭!大意了,没有闪(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纺织业的真正终结,是在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

美国人的调查发现,1920年代末,曾经是织造业中心的江宁县,妇女从事的劳动总量已经降到了0~4.62%;在武进县只有1%,妇女从事蚕桑和纺织的记录相当有限,几乎脱离了生产劳动。

在嘉兴县,妇女占劳动力总量的42%,而在大田农作中,妇女劳动的比例是41.8%,可见妇女已经几乎完全脱离纺织业,又回到了效率更低、更加原始的男女同耕模式。

只有在蚕桑业发达的长兴、吴兴,妇女养蚕的行业还存在,借此保持了30%多的劳动总量。

这个下降比例非常夸张,说明当地所有能吸收妇女就业的产业,从农村家庭手工业,到乡村作坊,再到新式机器工厂,全都垮掉了。从业妇女近乎完全失业,只能从事最低端的原料生产。

对比一下,哪怕太平天国时期的长期拉锯战,和清军的残酷屠杀,都没能造成这么严重的破坏。

至1930年代前中期,前后持续六七百年的江南本土纺织业基本被彻底毁灭,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换言之,这个行业的生命力,和妇女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在清朝的统治下都能蓬勃生长。传统的塞里斯古代王朝,是不用担心自己阻碍它发展的。也就近代某些政权才能做到了……

紫帐汗国虽然管理能力比不上中原同行,但为了生存,对普通公民一直都比较宽厚,生怕惹恼了这群大爷,导致自己被蛮族群殴死。所以,应该也不用担心这方面有问题。

而且,郭康觉得,就算进一步发展,这个行业依然有很大前景。

这里其实有个挺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当时会出现,机器工业无法摧毁手工业,甚至被“反杀”的“反常”现象?

这个情况,甚至不是因为“距离的暴政”问题。

清末开埠之后,仅就松江一地,1846年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实际上,在1844年,就有英国人专门来到福建,调查棉布生产的情况。他收集了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供人参考。然而按照所标的价格,曼彻斯特的工厂也做不出来。而福建还不算当时最发达的地方。

而其他国家就更加无力了。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甚至要专门向国内汇报,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已经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钱,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种结果,如果细究原因,那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江南的织妇人均都是塞里斯女队长,脚踏织机就能踩出来蒸汽机级别的输出功率,英国人看了直呼玛利亚下凡;

要么,就是英国人自己太菜,根本没有发挥出来蒸汽生产的潜力,用着机器都能竞争不过人家手工的。

想来想去,还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早期的蒸汽工厂中,经营者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都会尽量节约成本,为此压榨到了夸张的程度,使得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中世纪。但哪怕如此,从结果看,他的效率其实也没多高……

这个管理能力,基本上属于又蠢又坏的范畴。

换言之,如果中原人能够用上同等的蒸汽机,那一样可以吊打洋人。从后世发展看,这也不是瞎猜。

所以,如果水力和蒸汽动力成熟,那直接用就行。郭康觉得,自己都可能亲眼看到这一天。换个动力源,对于熟练的织妇来说不是什么事,反而能增加效率,可以更高效地投入生产了。

而且郭康认为,可预见的时期内,其实也没有像近代欧洲那样,对织工进行压榨的必要。这个纺织组织是直属于汗廷的,目标与其说是赚钱,不如说是为了组织生产,然后解放出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资源,让他们能够投入战争。

——而战争,才是紫帐汗国的立国之本。

真要是出现其他国家也参与竞争,试图压低价格的情况,其实按脱欢的思路,直接打他就行。毕竟,与其压迫自己人,让他们降低成本,不如把自己人喂饱,然后让敌人再也没有成本。

把竞争对手消灭了,那不就赢得竞争了么。

真正能和紫帐汗国竞争的,只有明朝。但明朝毕竟太远了,现在这个航海条件,短期内也不可能大量输入普通纺织品。等技术到了远洋贸易畅通无阻的时候,那就完全是另一个剧本了,现在也没法考虑。

这么长的黄金发展期,要还是经营不好,那只能说明自己来管也是浪费资源。菜成这样,不如投明朝得了……

郭康想了想,还是给郭破奴介绍了下这个行业的特点。虽然不知道她能不能听得懂,但反正能坚定她的信心就行。

现在还是初创的时期。理论毕竟和实际操作不同,真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